在江蘇揚州有一座“四賢祠”,供奉歐陽修、蘇軾、王士禎及福建寧化的伊秉綬。
伊秉綬(1754-1816年),字組似,號墨卿,晚年又號默庵。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伊秉綬出生于寧化城關一家書香官宦人家。其父伊朝棟是乾隆三十四年的進士,歷官刑部郎中、光祿寺卿,精研程朱之學,著有《南窗叢記》、《賜研齋集》等書傳世。
伊秉綬自幼聰敏好學,秉承家學淵源,16歲進寧化縣學,26歲中鄉試。后又受業于名儒陰承方,攻宋儒理學,并且潛心研習李榕村、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論。史稱伊秉綬“通程朱理學,幼秉庭訓,從師陰承方,講求立心行己之學。”乾隆四十九年,伊秉綬赴京應考,舉中正榜,留居北京,為大學士朱珪、紀曉嵐所賞識與器重;又拜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書法。乾隆五十四年,伊秉綬參加會試,中進士,授刑部額外主事,補浙江司員外郎。乾隆五十七年,他晉升為刑部主事,嘉慶三年(1798年)升刑部員外郎奉命出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,嘉慶四年升任刑部郎中。未幾,伊秉綬出任廣東惠州知府。
伊秉綬從政,清正廉潔。據《清史稿》載:伊秉綬“問民疾苦,裁汰陋規,行法不避豪右,故練刑名,大吏屢以重獄委之,多所矜恤。”當時,陸豐一伙巨盜搶劫綁票,無惡不作。伊秉綬設計擒獲7名強盜,將他們繩之以法,為民除害。對所有訟牒,伊秉綬必定親自審理,受株連者當即遣釋。惠州有一富豪欺辱寡母弱子。伊秉綬將這個富豪拘留審問,嚴詞斥責富豪的不道德行為,民眾為之稱快。同時,伊秉綬還致力于發展地方文化,造就人才,獎掖后學。嘉慶六年,伊秉綬重建豐湖書院。書院頗具規模,講堂、學舍一應俱全,還配以亭、臺、樓、閣、榭、祠等景觀建筑;并且聘請“廣東第一才子”宋湘來主持教學。傳說,伊秉綬與宋湘之間有過一段不尋常的關系:嘉慶四年,宋湘入京參加會考,路過惠州時,因盤纏不夠,于是向惠州府太守伊秉綬商借。伊秉綬愛好風雅,也扶持后進。他素聞宋湘的才名,便要求他寫一首詩,詩中鑲入東南西北。宋湘立即提筆寫下:“南海有人瞻北斗,東坡此地即西湖。”伊秉綬見宋湘才思敏捷,十分賞識,贈他紋銀三百兩作路費。此事是否屬實,無從考證,但伊秉綬與宋湘交誼甚深,卻是事實。嘉慶四年,宋湘中進士,任翰林院庶吉士。《嘉應州志?宋湘傳》說他“襟抱豪邁,下筆具倜儻雄奇之概,詩磊磊落落,從真性坌涌而出”。新纂《云南通志?宋湘傳》也說,他“才氣豪邁,工書能文,詩尤敏捷,每有所作,落筆立就,時稱‘真才子’。”這樣一位“廣東第一才子”,如果沒有很深的交情,是不可能請得動的。豐湖學院有了宋湘這樣的杰出教師,又立有嚴謹的教學規章,很快成為惠州最高的學府。伊秉綬還重修了白鶴峰蘇文忠公故居和蘇軾侍妾朝云墓,被當時士林傳為風雅盛事。伊秉綬喜愛文化,也十分尊重文化。一次,他到端溪隨硯工一起下到40多丈深的坑洞,點著篝火采硯石。當他采得一塊佳石時,怕傷了佳石的神韻,竟不忍下刀雕鐫,只是在石的右側邊刻下“留與子孫耕,汀州伊秉綬題”十一個字。為此,大學士紀曉嵐特專門題寫了一篇硯銘。
嘉慶十年,揚州發生特大水災。兩江總督鐵保薦舉伊秉綬,前往南河、高郵、寶應勘察災情。伊秉綬撐一條船,冒著大雨,巡察各個村莊,親自查閱各地災情記錄。不久,伊秉綬奉命出任揚州知府。他親自率領下屬參加各地搶險賑災。他深入民間,“饑咽脫粟飯,渴飲濁流水”,與百姓同甘共苦;并且親自查閱賑帳冊,核發賑災錢糧,嚴禁胥役克減,博得災民的稱贊。下河災民3萬多人逃荒到府城,伊秉綬勸富商巨室捐輸六萬余金,在寺廟立棚廠,依據災民人口賦米賑錢;又在每個村鎮設辦粥廠,救濟貧困的災民。有些災民想殺耕牛為食。伊秉綬按牛估值當質以貸,招雇專人牧養,準許災民來年春季取贖,以保證春耕生產。為了社會穩定,伊秉綬派兵剿滅北湖巨盜鐵庫子輩,打擊“杖詭道”行騙的聶道和,使那些奸猾擾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嚴厲的懲治。所以,《清史稿》稱:大災中的揚州“民雖饑困,安堵無惶惑。”
嘉慶十一年,伊秉綬為了促進揚州地方文化的發展,特招聘焦循、阮元等著名學者編《揚州圖經》及《揚州文粹》。
伊秉綬治理揚州雖然有德惠政聲,為清一代名吏,但他從不以功自居。他把自己的居所從商富集居的“休園”,搬到其名為“湖上草堂”的平民所居的舊城“黃氏園”。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,杜絕聲色,“每食必具蔬”,“藉以清吾心耳”。常說:“人生也,直即天地之性,無少回邪,行則正。”因伊秉綬為官清廉,勤政愛民,深得揚州百姓愛戴。《蕪城懷舊錄》稱贊他說:“揚州太守代有名賢,清乾嘉時,汀州伊墨卿太守為最著,風流文采,惠政及民,與歐陽永叔、蘇東坡先后媲美,鄉人士稱道不衰,奉祀之賢祠載酒堂。”
嘉慶十二年,伊秉綬調任河庫道;不久,又調任兩淮鹽運使。就在他出任兩淮鹽運使僅兩個月的時候,他父親去世,便回寧化老家治喪。伊秉綬在寧化老家一住就是8年。在這8年中,他為家鄉父老也做了不少好事。縣城城墻傾圮,他出千金倡修;家鄉遇到災荒,他竭力動員鄉紳富豪平價糶米,并捐義糧二百石,賑濟災民;他還倡修廣濟、龍門二橋,籌措錢銀萬兩。歸居家鄉期間,于嘉慶十六年秋,他重訪惠州。惠州百姓聽說伊秉綬來訪爭相迎接。伊秉綬走訪豐湖書院時,見到書院內設有奉供自己的祀祠,便令撤去。
嘉慶二十年夏,經友人一再敦促,伊秉綬啟程入京。途經揚州,舊時的好友留他小住。他在揚州客居至9月。揚州的9月天氣已漸轉涼。伊秉綬因受涼感冒,猝得肺炎,于9月11日病逝于揚州。伊秉綬死后歸葬寧化曹坊石牛驛(今上曹村)。
伊秉綬出身于書香門第,從小就受過很好的文化熏陶。《清史稿》稱他“喜繪畫,工四體,其行楷有顏真卿之神韻,博采廣收,兼師百家,自抒己意,為時人矚目。”不過,伊秉綬的書法以隸書成就最高。他的隸書書法是通過儒家的審美觀,深入把握住漢隸神髓后的一次變異,既一反漢隸扁平的結體,使之返原于樸素真摯的藝術本質。這種看似笨拙的造型,卻蘊藏著筆力扛鼎、雄渾磅礴的氣勢。他這種“字齊而不板、整而不呆、厚而不滿。氣韻生動,飄逸脫俗,結體別出新意,極富變化,講究疏密變化,收放得體;”(《清史稿?伊秉綬傳》)“隸書愈大愈見其佳,有高古博大氣象”的藝術風格,為許多大家所推崇,被譽為“隸書超絕古格,在清季書壇放一異彩”。(《國朝先正事略》)伊秉綬書法作品頗豐,流傳中外。民國時期,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有《默庵集錦》(上、下冊)、《默庵集錦?續集》;1971年,臺灣大眾書局出版有《清伊秉綬作品集》;1984年10月,上海書店出版了《伊秉綬隸書墨跡選》。
文章摘自《三明歷史名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