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康熙五十年(1711年),江蘇鄉(xiāng)試發(fā)生了作弊案??滴趸实勖顣r任江蘇巡撫張伯行、兩江總督噶禮同戶部尚書張鵬翮、安徽巡撫梁世勛會審此案。由于案件牽涉到噶禮受賄銀五十萬兩,案子錯綜復(fù)雜,審理一個多月,竟然沒有任何結(jié)果。張伯行憤而上奏,彈劾噶禮。噶禮買通官吏,得到張伯行彈劾奏稿,然后又捏造事實,反過來誣告張伯行。主審官畏懼噶禮的權(quán)勢,逢迎巴結(jié),案情無法審結(jié)。康熙無奈只得下令:張伯行與噶禮解任,再命主審官審理。揚州百姓聽到消息之后,罷市抗議,哭聲震動了揚州城。

張伯行畫像
第二天,揚州百姓涌到會館,因為平時就知道張伯行清廉不貪,肯定不會接受禮物,便用水果蔬菜相送。張伯行依然婉言謝絕,百姓們哭道:“公在任,止飲江南一杯水;今將去,無卻子民一點心!”萬不得已,張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。在受審結(jié)束、回來聽候結(jié)果的路上,張伯行又路過揚州,當?shù)匕傩諗?shù)萬人聚集江岸護送他。到最后,案子結(jié)果下來,竟然是噶禮免議,張伯行革職治罪??滴趸实弁闯獯蟪紓兪欠穷嵉梗缓笥H降圣旨:張伯行留任,噶禮革職。消息傳出,江蘇當?shù)匕傩占娂妼懴录t幅,貼在門旁:“天子圣明,還我天下第一清官?!?/span>
張伯行是清朝河南儀封(今河南蘭考)人,為官二十余年,累官禮部尚書。張伯行為官清正,以清廉剛直著稱,其政績在福建、江蘇等地最為著名,被清康熙皇帝稱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
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張伯行授山東濟寧道。當時正值災(zāi)荒,人民流離失所,張伯行便命人從家中運去糧食和錢帛,分發(fā)給濟寧百姓。到任后,張伯行立即開倉賑濟,救助災(zāi)民。時任山東布政使責備他獨斷專行,準備上疏彈劾,張伯行以“倉谷為輕,民命為重”為由,據(jù)理力爭,最終免于革職問罪。

百姓為張伯行送行
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,在任內(nèi),他盡力革除地方弊病,整頓吏治,后在康熙皇帝南巡時被當場破格升為福建巡撫。當時,福建人多地少,每年都要從他省購買糧食,奸商乘機囤積居奇,賤買貴賣,牟取暴利,百姓深受其害。
張伯行到任后,經(jīng)過調(diào)查,決定由政府從江西等地買來糧食,再平價賣給百姓,使百姓免受奸商盤剝。在任期間,張伯行還以身作則,捐錢捐物,賑濟百姓。張伯行到任不久,福建省風氣大變,官清民樂。
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張伯行奉旨調(diào)任江蘇巡撫,福建百姓痛哭相送,如失青天。張伯行赴江蘇巡撫任后,發(fā)布檄文《禁止饋送檄》,嚴禁下屬饋送錢物,平常公務(wù)也杜絕收禮品,以整頓當時的貪腐之風。檄文中寫道:“一絲一粒,我之名節(jié)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寬一分,民受賜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為人不值一文。誰云交際之常,廉恥實傷;倘非不義之財,此物何來?”對于百姓,張伯行則力求賦稅寬簡。
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張伯行升為禮部尚書。兩年后,一代清官張伯行不幸病逝,享年七十五歲。
本文摘選自圖書《畫說廉政》
Copyright © 福建一建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 | 閩ICP備14010372號-1 流量統(tǒng)計:47256205